使用 ATP 熒光細菌檢測儀的核心注意事項是避免樣本污染、保證試劑活性、規范儀器操作,最終確保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重復性,需從樣本處理、試劑管理、儀器操作、數據安全四方面嚴格把控。
樣本是檢測結果的基礎,任何污染或操作不當都會直接導致數據偏差,需重點關注取樣和防污染步驟。
取樣工具無菌:必須使用一次性無菌取樣拭子或取樣管,且取樣前檢查包裝是否破損,避免工具本身攜帶 ATP(如殘留微生物、人體皮屑)。
避免交叉污染:檢測不同樣本時,需更換新的拭子 / 取樣管,且手部需佩戴一次性手套,觸摸儀器或桌面后及時更換手套,防止將環境中的 ATP 帶入樣本。
樣本及時檢測:取樣后需在 10 分鐘內完成檢測,避免樣本中的 ATP 因微生物代謝或酶解而降解,導致檢測值偏低;若無法立即檢測,需將樣本置于 4℃冷藏(不超過 30 分鐘),且不可反復凍融。
ATP 檢測試劑(如熒光素酶、底物)對溫度和儲存條件敏感,試劑失效會直接導致檢測失敗,需規范管理流程。
嚴格遵循儲存條件:未開封試劑需按說明書要求冷藏(2-8℃)或冷凍(-20℃)保存,禁止室溫長期放置;已活化的試劑(如解凍后的底物)需在 24 小時內使用,且避免反復凍融(建議分裝后單次使用)。
檢查試劑狀態:使用前觀察試劑外觀,若出現渾濁、沉淀、顏色異常(如原本透明變為發黃),或超過有效期,需立即更換,不可繼續使用。
規范加樣操作:加樣時需控制體積準確(如按說明書要求加 100μL 樣本 + 50μL 試劑),且加樣槍頭需一次性使用,避免試劑被樣本或空氣污染物污染。
儀器的穩定運行是數據可靠的前提,需按步驟操作并做好日常維護,避免因操作失誤或儀器故障影響檢測。
提前預熱與校準:開機后需按說明書要求預熱(通常 10-30 分鐘),確保儀器光學系統穩定;每月至少用標準 ATP 溶液校準 1 次,若校準值超出允許誤差(通常 ±10%),需聯系廠家維修或重新標定。
檢測過程規范:加樣后需立即放入儀器檢測倉,關閉倉門避免強光干擾(熒光信號對光線敏感);嚴格控制反應時間(通常 10-60 秒),不可提前或延遲讀數,確保熒光信號充分反應且不衰減。
及時清潔維護:每次檢測結束后,用無塵布蘸取 75% 酒精擦拭檢測倉內壁和探頭,去除可能殘留的試劑或樣本;每周檢查儀器散熱口是否堵塞,避免儀器過熱導致性能下降。
數據記錄的完整性和操作安全需同步關注,避免因記錄遺漏或試劑接觸引發問題。
完整記錄數據:每次檢測需記錄樣本名稱、取樣時間、試劑批次、儀器編號、檢測值等信息,便于后續追溯;若結果異常(如遠超標準值),需重復檢測 2 次,排除操作誤差后再判定。
做好個人防護:試劑中可能含生物酶或化學物質,操作時需佩戴護目鏡和手套,若試劑接觸皮膚或眼睛,需立即用大量清水沖洗;檢測后的廢液和耗材(如拭子、槍頭)需按醫療廢棄物規范處理,不可隨意丟棄
